郑永春,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、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。理学博士,主要从事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。行星科学专家、科普作家、中国科协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。
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青年科学家社会责任联盟理事长、香江学者联谊会创会理事长、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、未来论坛青年理事、北京科普作协理事、上海科普作协荣誉会员、果壳网科学顾问、腾讯智库成员。
长期从事月球与深空探测、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,曾任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学术秘书、澳门科技大学-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伙伴实验室学术秘书、国家天文台青年创新促进会首任组长、中国天文学会青年天文论坛主要发起人等。
2016年获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,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。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、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青年领袖、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届优秀会员,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、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有功人员奖、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奖、香江学者奖、中国科学新闻人物提名奖、中国科协成立六十周年“百名科学家、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”代表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奖等。
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、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、香港科技大学、澳门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工作。在国内率先研制模拟月壤国家标准样品,获得世界首幅高分辨率全月球微波图像,发现200多个热异常区域,备受行星科学界关注。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出版专著、译著10余部。
近几年,在大中小学做科普报告100多场,撰写科普文章200多篇,出版科普著作《飞越冥王星》《火星零距离》《太空地图》《月球全图》《火星全图》《太阳系全图》《宇宙全图》《星际探险少年》(系列),译著《火星移民指南》《冥王星沉浮记》《寻找宜居行星》《我在太空的一年》《火星全书》。
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终评专家、赛先生科学和医学公共传播奖评委、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标修订组成员、教科版《科学》教材主编、中国童书奖终评专家、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评审专家、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培训班讲师;12集大型人文综艺真人秀《小镇故事》、中央电视台《加油向未来》、《未来架构师》、《动物来了》、爱奇艺《全民猜想》、辽宁卫视《奇幻科学城》、江西卫视《真是想不到》等多档科学人文节目嘉宾;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特约科技评论员、新华社中国特稿专栏作家。
在《听道》《CC讲坛》《SELF格致论道》《一席》进行科普演讲,原创科普演讲《人类移民火星》在腾讯视频有三千万次收看记录。
注:讲座将于9:30开始,参加讲座的观众需提前十分钟入场。
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相似的行星,也是唯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移民的星球。人类迄今已经开展了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,证实火星曾经有过浓密的大气层和全球性磁场,曾经温暖湿润,遍布江河湖海,与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时的条件很相似。
2020年,是每26个月就会打开一次的“火星发射窗口”,美国、中国、阿联酋都已经成功实施了新的火星探测计划。美国宇航局的“毅力”号火星车登陆在冲积扇平原,采集岩石样本,考察生命迹象。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“天问一号”,通过轨道器环绕火星、着陆器登陆火星、火星车在地表巡视勘察,将全球整体调查与局部精细考察相结合,“绕”、“落”、“巡”三个目标一次实现,起点高,跨度大。
本次讲座将介绍人类从肉眼目视、望远镜观测、飞越探测、环绕探测、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技术进步,以及从战神、灾星、火星人和火星运河、火星人脸、寻找火星水、火星生命搜寻等认识数次翻转的过程,系统梳理人类探测和认识火星的历程,分析火星探测的未来发展趋势,回答火星为什么这么火,火星上有无生命,移民火星能否实现等关键问题。
参加讲座须知
您已成功预约该体验项目
请准时到达项目场地